在之前的文章《黄埔第一军党代表八成多都是共产党员,为啥部队还是姓蒋了?》里我们聊过胡公冕,他曾担任黄埔第一军二师六团的党代表。另一篇《四一二名单浙江篇:我党早期在浙发展脉络与一师网络的重合性探讨》也提到他,当时他是浙江一师驱齐运动的教师代表。1921年10月入党时,全国党员还不到100人。虽然他是胡宗南的结拜大哥和人生导师,但最终没能让胡宗南加入共产党。
胡公冕早年就和蒋介石关系密切。
胡公冕(1888—1979)是浙江永嘉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1907年他进入杭州随营学校学习,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在陈其美的部队里,他以教导团排长身份参与了上海光复战斗(注:此处有待考证,因蒋介石当时仅参与杭州光复战,任敢死队总队长)。由于表现突出,时任教导团团长的蒋介石对他十分器重,将他提拔为连长,并视为心腹。驻扎上海期间,蒋介石经常带着胡公冕出席各类社交活动,使他得以结识黄郛、邵力子、戴季陶、陈果夫等浙江政界重要人物。
黄郛(左)与蒋介石站在一起
1912年,随着南北议和导致教导团解散,胡公冕告别蒋介石返回杭州,在杭州体育专门学校找到工作。第二年7月,经浙江著名学者沈钧儒推荐,他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担任体育老师,由此开启长达十年的教育生涯。
“浙一师”在浙江新文化运动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校长经亨颐(廖承志岳父)作为资深同盟会成员,与廖仲恺、蔡元培等人交情深厚,他推行的开放办学理念吸引了许多新文化先锋。这里培养出众多早期共产党杰出人物,包括陈望道、沈定一、俞秀松、施存统、汪寿华、宣中华、冯雪峰、梁柏台、柔石、杨贤江、华林、谢文锦、叶天底、唐公宪、庄文恭、蒋友亮以及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等。
胡公冕就是在这个地方接触并认同了共产主义理念。1921年10月,经陈望道(曾任第一师范国文老师)和沈定一推荐,他正式加入党组织,那时全国党员总数还不足百人。
1922年,党组织选派了一批人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其中包括来自浙江第一师范的汪寿华(后来成为上海工人起义领导人,1927年4月12日遭杜月笙杀害)和梁柏台等人。同年,这三位中国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并有幸见到了列宁。
1923年9月,在邵力子和戴季陶的引荐下,胡公冕见到了孙中山。在这两位浙江名人的推荐下,他加入了国民党,同时保留其他党派身份。随后,国民党安排他前往福州整编许崇智的部队。在那里,胡公冕重逢了担任许崇智部队参谋长的蒋介石,两人原本就相识。
胡公冕和蒋介石都是浙江人,还曾在陈其美的部队共事,所以蒋对他比较信赖。后来孙中山派蒋介石带队去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时,蒋特意问起考察团成员张太雷的情况。胡公冕大力担保,蒋介石才同意让张同行。但这次苏联之行让蒋介石很不愉快,尤其是和张太雷、沈定一这两位共产党员因政见不合争吵不断。回国后,蒋介石不仅怪罪胡公冕,还因为这次不愉快的经历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转而反对孙中山的联俄政策。
从那以后,蒋介石开始提防胡公冕,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他推心置腹了。
胡宗南能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多亏了有人推荐引路。
1924年初,胡公冕作为浙江省代表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接受廖仲恺邀请,投身黄埔军校的创办工作。期间,他秘密前往浙江、上海两地,负责第一期学员和教导团士兵的招募。当时上海地区的招兵工作由陈果夫主管,胡公冕配合行动,最终招到4000名新兵。这些新兵后来组建成黄埔军校教导一团和二团。仅浙江一地,胡公冕就招收了1000余人。其中胡宗南、宣侠父等七名浙江籍学员成功考入黄埔一期,这些人后来多数成为黄埔军校培养的骨干力量。
宣铁吾1923年加入共产党,后来在大革命失败时退出。他先后担任过复兴社核心成员、蒋介石的贴身侍卫长,还做过上海警察局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军衔是中将。徐永相在国防部第四厅当过少将副厅长。石祖德曾负责蒋介石的安保工作,担任过总统府侍卫长和国民党总裁警卫负责人,后来升任22兵团副司令,也是中将军衔。樊崧华1924年3月由宣侠父介绍入党,次年3月在著名的棉湖战役中,他带领全连战士冲锋陷阵,最终英勇战死。
俞士康早年加入邓演达领导的"黄埔革命同志会",担任中央宣传委员,参与反对蒋介石的活动。虽然后来获得赦免,但未受重用。他先后出任浙南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和天水行营少将参议等职,最终于1946年退出军界。
宣侠父是我党早期重要成员,黄埔军校一期生。他在校期间因公开顶撞蒋介石且拒绝道歉,成为该期唯一遭退学的学员。离校后,他主要在冯玉祥的西北军开展兵运工作,并成功引导吉鸿昌入党。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八路军少将级高级参议,1938年在西安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分析这几位浙江籍黄埔一期学员的经历,能明显看出他们的发展路径截然不同。一部分人成了蒋介石的心腹,担任国防部或侍从室等重要职位;另一部分则与蒋彻底决裂,双方势同水火。在七人当中,胡公冕和胡宗南的交情最为深厚,堪称情同手足。
1910年,年轻的胡公冕在浙江孝丰县担任军事教官时,与同乡少年胡宗南、章旭初结拜为兄弟。胡宗南原籍宁波镇海,幼年随父亲搬到孝丰县定居。1924年黄埔军校首期招生时,负责浙江考区的胡公冕推荐了胡宗南。起初胡宗南因成绩不足被列为备取生,后在担任军校卫队长的胡公冕帮助下,最终被正式录取。
锦湖战役(何应钦评价此战最能代表黄埔军魂)中,东征军教导团正与陈炯明主力林虎部队激战。突然有支敌军小队突破防线,直逼指挥所。蒋介石和苏联军事顾问加仑已准备迎战。危急时刻,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抱着机枪冲出来,用凶猛火力击退了敌人——他就是胡宗南。
胡宗南早年得到胡公冕的提携,后来也回报了这份恩情,在胡公冕出狱后长期关照他。但有个历史疑问:既然两人关系这么好,为什么胡公冕没能把胡宗南发展成党员?胡宗南进黄埔时其实有不少共产党背景——推荐人胡公冕、面试官是陈果夫秘书毛教员,连和他关系要好的宣铁吾也曾是党员,更别说熟悉他性格的周公也在黄埔。这么多有利条件都没能促成这件事,实在令人费解。
胡宗南出身普通,他爹是个卖药材的小生意人。按理说,他完全符合入党条件。后来有人瞎传"胡宗南是潜伏一辈子的地下党员",我觉得不太靠谱。认真研究这段历史,无非就两种可能:
胡宗南考入黄埔军校时已28岁,性格和观念早已定型,不易被他人左右。他在校期间以"稳重踏实"闻名,这份特质帮助他在同期学员中崭露头角。另一方面,蒋介石的刻意笼络起了关键作用。由于胡公冕与蒋的交情,胡宗南很早就接触到了蒋介石。两人同属宁波老乡,这层关系比温州籍的胡公冕更亲近。蒋介石擅长收买人心,据恽代英回忆,蒋曾每日送家乡小食示好。对思想传统的胡宗南而言,蒋介石的正统身份与礼遇下士的做法极具吸引力。
最终,胡大哥没能说服弟弟加入自己的阵营。胡小弟反而投奔了蒋校长,即便到了1949年,面对大哥多次劝降,他依然态度坚决,以文天祥自比,干脆地回绝了。
下集看点:
深度解读四一二通缉令中的江浙沪地区名单
深入解读四一二通缉令中的两湖地区名单
广东地区四一二通缉名单深度解读
四川地区"四一二"通缉名单深度解读
深度解读四一二通缉令中的福建、江西、安徽涉案人员
深度解读"四一二"事件工人运动涉案人员名单
7、深度剖析四一二通缉名单中的农民运动相关人员
8. 深度解读四一二通缉令中的学生运动名单
深度解读四一二通缉令中的军方人员名单
10、深度解读四一二通缉令中的关键人物
